本文转自:无锡日报
这所小学常态化开展“有恒读书会”
让阅读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加速器
无锡市胡埭中心小学以“深阅读+真实践”为核心,打造青年教师“有恒读书会”阅读项目,通过“精选经典—分散阅读—集中分享—实践转化”闭环路径,构建“共读、共研、共创”的阅读共同体。
●构建“三阶跃升”的成长链条
胡埭中心小学创新“科研需求导向”阅读模式,从共读破解教育科研盲区,到聚焦“表现性评价”赋能课堂改革,再到跨学科课例开发实现理论校本化,形成“读通—读深—读活”的进阶链条。
读通阶段,该校教师以“教师如何做课题”为起点,通过专题分享掌握课题研究全流程,再延伸至教育写作、论文发表等专业书籍,搭建学术研究基础框架。读深阶段,教师聚焦教学改革前沿,精读《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》等书籍,深入理解学科素养评价新方式。读活阶段,教师围绕《跨学科主题教学理解、设计与实施》等专业书籍,开发校本课程,实现从“纸上理论”到“课堂实践”的跨越。
●激活阅读的“能量循环”
该校创新“1+X”输出机制,以“1本书为核心,X种创意表达为延展”,打破传统读书笔记单一模式,构建立体化、多维度的阅读成果转化体系。
阅读过程中,青年教师以文本批注为起点,深度标记思维火花,提炼个性化阅读心得;参与专题征文、读书沙龙,以笔端书写感悟、以思想碰撞共鸣,深化对教育理论的理解;结合教学实践,将阅读收获转化为教学论文,让思想在实践中生根发芽。这种全链条阅读生态,让青年教师完成从知识吸收到成果转化的专业成长。
●共读实现“双向赋能”
该校还打造了“读书会+研训场”融合模式,构建“理论—设计—课堂—成果”的完整闭环。青年教师在深度共读后,以小组为单位打磨课例、优化教学设计,积极开展课堂实践,将专业成长力直接转化为教学创新力。
青年教师将共读所学转化为具体的阅读教学策略,开发出“牵手经典,‘悦’读同行”“品成语故事,扬中华美德”等校本特色阅读课程,创新开展“师生共读”“读书沙龙”等系列活动。该校教师选用表现性评价工具记录学生阅读成长轨迹,激发学生阅读兴趣,学生人均阅读量由每学期3本增至每学期5本,实现了“教师专业成长”与“学生阅读素养提升”的双向赋能。
自“有恒读书会”阅读项目实施以来,该校青年教师围绕主题累计阅读专业书籍37本,开展读书分享活动10场,撰写论文、读书笔记近50篇。(滨教)
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